发布时间:2025-10-17 11:23:38    次浏览
□本报记者焦雅奇通讯员闫从军近日,在临沂临港区壮岗镇南竹园村,一幅幅写有《南竹园村红白理事会章程》的制度牌齐齐上墙,树起了红白事简化、老百姓减负的文明新标杆。这是该村根植在民意基础上形成的《村规民约》。通过党员带头、群众承诺、红白理事会积极引导等形式,临沂临港区的移风易俗工作深入人心,吹响了破旧俗、除陋习、树新风的文明号角。“与许多农村地区一样,过去我们村但凡哪家的老人过世,吹喇叭唱大戏、扎马车做棺材,大吃大喝……花样繁多,攀比之风盛行。自从村里提倡简办丧事后,村民们也都逐渐接受了新风尚。”南竹园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运国说。在喜事上,村里也提倡节俭,现在村民家里办喜事一般都是“当天忙”。这种新习俗不仅节省了开支,而且省时省力,村民们都很支持。近年来,临沂临港区把移风易俗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文明行动的一项重要内容,积极推进红白理事会建设,大力遏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,引导群众建立节俭、文明、健康、科学的生活方式,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。目前,全区150个行政村按照两委班子兼任、党员群众推选、兼任加推选等模式成立了红白理事会。各红白理事会严格遵守婚姻、殡葬等方面法规制度,科学制定理事会章程、办事程序、服务规范、待客及礼金标准、参加人数等减轻群众负担的具体措施。章程和规定公开上墙,写入村规民约,明确实施日期并严格执行。“搬迁新社区后,居民生活居住在楼上,办理丧事不方便。为解决这个难题,社区特意建设了一所红白事专用大厅,为喜事、丧事主家提供了一个办事的场所,非常方便。”朱芦镇气脉山社区居民刘翠月说。这种场所,祭奠大厅、红白事宴会场所、厨房、餐厅、卫生间等设施一应俱全,做到了红白事均由红白理事会全程操办。“社区有了专门场所,有了红白理事会,通过党员干部带头示范、宣传发动,坚持喜事新办、丧事俭办,很好地约束了社区群众红白事大操大办,现在社区文明节俭之风盛行。”说起社区移风易俗的情况,朱芦镇气脉山社区党支部书记赵祥卿打开了话匣子。社会风尚是一面照鉴文明的镜子。目前,临沂临港区在喜事新办上开展“五提倡、五反对”,即:提倡简约定亲,反对索要“天价”彩礼;提倡自己家业自己创,反对超出家庭承受能力;提倡新式婚礼,反对讲排场比阔气;提倡爱心公益、低碳环保婚礼,反对乱贴红纸等行为;提倡“礼轻情重”,反对高额礼金。在丧事简办上做到“八提倡、八取消”,即:提倡红白理事会全程办理,取消家族自己办丧;提倡戴白花、黑纱,取消披麻戴孝;提倡短丧,取消多日丧;提倡播放哀乐,取消吹鼓手;提倡大锅菜,取消大摆筵席;提倡直接埋葬骨灰盒或进入祠堂,取消装棺再葬;提倡简化程序,取消繁文缛节;提倡文明丧葬,取消封建陋习。全区丧事由过去的5天左右普遍减少到现在的1至3天,吹鼓乐、跳舞现象已难觅踪影,平均花费由过去1.5万元以上压缩到现在四五千元左右。弘扬孝老爱老的优良传统美德,是折射移风易俗、展现精神面貌的晴雨表。“我们社区红白理事会还加大对‘厚养薄葬’理念的宣传力度,村民的丧葬观念都发生了变化。现在村里90%的老年人每个月都能拿到子女和社区补助的孝心钱,生活都有了保障。”朱芦镇址坊社区党支部书记赵冬光说。为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,临沂临港区结合“四德工程”建设,深入开展十大孝星、临港好人等评选活动,成立孝心养老基金,基金由老人子女上交的孝心款、村集体补助、社会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捐款等组成,区财政提供兜底资金150万元。规定:老人享受子女上交孝心款100元的,由区孝心养老基金补助10元;老人享受子女上交孝心款200元的,区、镇孝心养老基金各补助10元;老人享受子女上交孝心款300元及以上的,除区、镇孝心养老基金各补助10元外,有条件的村可额外补助10元。截至目前,全区各镇、村(社区)都已开展了孝心养老工作,享受子女孝心款的老人在90%以上,初步形成了“家庭主体、子女主力,政府引导、社会参与”的农村养老新格局。